王彦明:我们实验室365天“不打烊”!
表观遗传育人才,转化医学报社会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彦明教授在2018年放弃美国大学终身职位回国到河南大学任职。他领导并组建的河南大学表观遗传与转化医学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肿瘤学、免疫学、表观遗传学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物研究。王彦明教授在Cell、Science等国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共计76篇(河南大学署名论文14篇),其中三项工作被写进新版经典分子生物学教科书《基因》,Google Scholar数据显示论文引用一万五千余次。目前,该团队由跨学科、跨院系的多名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组成,创建的表观遗传和转化医学实验室团队沿着产学研并重的发展思路,力争实现科研的社会效益。
得知在春节假期期间王彦明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仍在工作,河南日报记者逯彦萃被河南大学教师对科研的热爱奉献精神所感动,她与王教授沟通后,决定来到实验室感受下科研一线的氛围。2023年1月23日,大年初二,王彦明教授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表观遗传与转化医学实验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我们实验室365天‘不打烊’!”王彦明教授说,一是实验室的“小精灵”一日三餐要准点供应,二是做生物医药研发就像跑马拉松,要持之以恒。“做生物实验,除了保持连续性,还要精确到分钟。”了解到实验室春节期间有坚持留守负责饲养“小精灵”的老师和同学后,记者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精灵”每天都要仔细照看?
当日还有负责动物实验的郭政伟博士后也在实验室配置药物并给小鼠喂药。时值郭政伟博士正在工作台进行实验药物的配置,就被记者随手抓拍了当时的场景。郭博士说,这些药物将用于治疗患有肿瘤的小鼠,和人类一样,小鼠也要按照其自身体重的比例以及疗程按时给药。郭博士说,他们常用的实验小鼠体重相当于一个大个草莓的重量,大约在20克左右,这就使得配药时要非常认真和精确。小鼠的给药通常是一天两次,这也是实验室365天“不打烊”的重要原因,做动物实验的科研员仿佛和医生一样,几乎365天都要细心地照顾“病患”,这种严谨求真的科研精神不禁使人顿生敬意。
做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常人看来是个苦差事,但是实验室的30多名科研人员却甘之如饴。姚焕玲说:“2018年,王教授通过‘招才引智’来到河大,搭建了这个科研平台,填补了省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我们年轻人也有机会搭上‘顺风车’,进入成长‘快车道’。”王彦明教授经常工作至深夜,学生都已经回宿舍休息了王彦明教授还在潜心科研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无数个夜晚,漆黑夜空中实验室六楼明亮的灯光里是王彦明教授伏案工作的身影。2022年下半年,面对几次疫情封校只出不进的局面,王彦明教授没有选择居家办公,而是经过申请后,带领十几名学生住在实验室,行军床和拼接座椅便是他们的休息之处。十几天无法洗澡和睡不安稳带来的不适并不能丝毫减少他们继续进行科研探索的热情。实验室365天“不打烊”正是由这样一支认真负责的队伍所建立起的。
自从王教授回国以后,一直努力在国内进行药物靶点治疗的创新研究,怀着这种深切的愿景,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验室设计的药物分子在酶学活性、细胞学活性和动物药效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方面满足了临床前的设计要求。在该靶点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类小分子药物的成药性优异,与国际同靶点药物相比,在口服生物利用度和体内的代谢水平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该类药物的其他评价正在进行中,有望今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王彦明教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来扩展团队的学术科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于此同时轻松愉快的团建不仅使大家其乐融融,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加深了成员之间的默契。科研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王彦明教授也着重于研究领域创新点的发现,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而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十大战略”之首。在王彦明教授看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前他的团队要做的是,努力奋斗,不负春光!
精彩回顾
审 核:张礼刚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王 一
版面编辑:张子龙
扫一扫 关注我们